12月21日上午,“可再生能源与电化学工程的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甲所第一会议室召开。来自北京低碳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清华大学电机系、化工系、车辆学院的多名科研人员及师生参与本次研讨会。化工系王保国教授、电机系林今副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展局规划处处长肖晋宇首先对国家能源互联网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进行介绍。肖晋宇介绍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大规模储能技术等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长期储能技术作出展望。
清华大学林今副教授针以“氢能与能源互联网的交叉融合”为主题作会议报告。林今指出,要想在中长期条件下提高电网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必须引进“能源互联网”范式,并基于氢能系统提出可行解决方案,介绍典型应用场景。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杨福源教授从现代发动机与氢能技术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氢作为清洁的多能能源载体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杨福源介绍,近期汽车行业主要以利用工业副产氢为主,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比例还相对较小,但往后其比例将会逐步增加。
清华大学化工系汤志刚教授介绍了化工领域从“三传一反”到“三流一态”流程学发展过程。“三流一态”利用能源流衰变的驱动力完成物质的升值转化,同时将信息流作为调控性因子参与信息和物流过程,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发展环境。
清华大学化工系徐建鸿教授介绍了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纯化关键技术。徐建鸿介绍,目前国内氢气的纯化系统技术已经较为完善,但其中所用的纯化材料主要来源于欧美的大公司。如何将纯化材料国产化,并且和系统、在线监控技术、检测技术等结合,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清华大学化工系刘凯助理教授对智能高分子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如何保证锂电的安性是目前锂电池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高分子智能材料则提供了一种平衡电池的电源性能和安全性能的解决思路。
清华大学电机系孙凯副教授对于面向电池储能和氢能系统的先进电力电子变化技术进行了介绍。孙凯指出,电力电子变化技术作为系统的重要接口,对于电网侧调频、调峰等情况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而对于电源侧,也能够起到状态监测甚至保护方面的作用。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牟树君博士介绍了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高温电制气技术,并针对电池的长寿命控制策略、变负荷运行条件下催化剂温度控制方法等技术难点与在场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清华大学化工系骞伟中教授对泡沫铝强化的超级电容器与锂离子电池技术进行介绍。随着电动汽车续航要求的不断提升,车用电容的能量密度要求也逐步提升。通过构建网络实现纳米材料加工,能够将目前新型纳米材料体系应用到车用电容中,提高其产品性能。
清华大学化工系王保国教授从大规模电能储存、转化与能源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出发,介绍了膜技术在电解反应、电缆等典型场景中的应用。王保国同时指出,如何开发不同能源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节点技术,将是未来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会议最后,参会人员进行了自由发言讨论。